2025-01-03 10:54:13
台上,一位“女史”手抱长卷,如泣如诉,灯光缓缓熄灭,台下掌声雷动……
近日,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结果公布,南京市歌舞剧院打造的原创古典舞《思乡切·女史箴图》获奖,实现南京在该奖项评选中的历史性突破。
南京市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南京市歌舞剧院院长管辉带领主创团队,用这部舞蹈作品,讲述“文物盼归”的故事,让更多人通过舞蹈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
人物访谈
中国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它通过舞者肢体形象的灵动和情感的代入,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获得“荷花奖”激励我们在舞动金陵的道路上,还需要再创精品、再攀高峰。
——管辉
匠心筑梦
打造出彩古典舞
听闻南京市歌舞剧院摘得“荷花奖”,不少人在向管辉表示祝贺的同时,纷纷向她讨教“获奖秘诀”。
“其实没有什么秘诀,只有对‘匠心’的坚守。”管辉的回答谦虚且质朴。
当得知该画作的唐代摹本在大英博物馆被切割成三段,没有得到很好保护时,团队深受触动,决定选择这一题材进行创作,希望引发更多人对流失文物的关注。“文物盼归”的故事脉络如同画作般徐徐展开。
“校企合作”
培育歌舞“好苗子”
“2018年,我们与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开展南京市文化人才资助项目——‘校企合作委培’计划,通过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共同招收培养专业化的青年演员,采用6年期的学时设置,不仅培养一批文化艺术表演的‘未来之星’,还可以解决院团演员年龄层次断档的困难。”对管辉而言,帮助更多歌舞领域的“好苗子”登上更高舞台,是她这几年不懈追求的目标。
“现在很多舞蹈比较注重炫技,但我始终认为,舞蹈主要是给人以美和情感的传递,这方面我们的学员不一定就比专业演员差。此外,导演在设计舞蹈动作时,力争做到‘量身定制’,以缩小技术上的差距。”管辉信心满满。
让她感动的是,这批学员也格外“拼”——为了增强体能,她们坚持四肢绑着沙袋排练;为了配合默契,全员几乎每天排练到凌晨2点;为了不影响比赛,有学员顶着伤病坚持……
2024年恰逢首届“校企合作”第6年,管辉思考着如何通过一场实践演出为这批学员的学习画上精彩的句号。
“参与《思乡切·女史箴图》演出的18名女演员,平均年龄只有19岁,除去6位南京市歌舞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其余的12名演员,都是‘校企合作’的首届学员。”管辉自豪地说。
随着6年期的学习步入尾声,不少学员也被国内知名院团录取,或得到去艺术院校深造的机会,管辉由衷地为她们高兴。
在她看来,“校企合作”就像一个育人的摇篮,让更多热爱舞蹈的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她的付出就值得。
“不断跨越”
踏上事业新起点
看着舞台上演员和学员辛苦排练的身影,管辉仿佛看见了曾经的自己。在南京市歌舞剧院工作35年,她经历了从舞蹈演员到编导,再从编导到院团管理者的两次跨越。
“凭着对歌舞的一腔热爱,我1990年来到南京市歌舞剧院。工作之初,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女子群舞《春风又绿》中担任次领舞。”管辉介绍,《春风又绿》表达春天的清新灵动,反映生活的欣欣向荣,她在跳这支舞蹈时觉得很美好、很开心。这一群舞荣获第三届江苏省舞蹈比赛舞蹈表演金奖、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三等奖。
舞蹈表演技巧的不断精进,给了她跨越的勇气。“28岁那年,我渴望从编导的视角出发,打造一部舞蹈作品。”在去北京舞蹈学院进修一年中国舞后,她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做舞蹈演员时,我琢磨的是怎么把舞跳好。后来做编导,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舞蹈呈现文化内涵。”群舞《鸟巢》是她第一部编导作品,选取鸟巢中生活的小鸟为意象,讲述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故事,该舞蹈后来登上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舞台。
2018年,管辉迎来了又一次跨越——担任南京市歌舞剧院院长。她开始深度介入到院团的运营工作中。
立足于文艺院团“社会效益为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定位,她设定了“出精品、出效益、出人才”的发展目标,并通过运营思路和管理模式的相应调整,逐步让目标变为现实——从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到舞蹈《梧桐的记忆》等,不断打造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
承接北京冬奥会南京分会场演出录制、参与园博园全景沉浸光影秀《百年石光》等文旅演艺活动,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积极与业内顶尖人才、优秀编导开展深度合作,全面提升舞台编创和表演水平……
每一次跨越,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现在有了一个更大的目标——打造一台南京原创舞剧,去参加‘荷花奖’舞剧奖的角逐。”管辉希望通过优秀的作品,让更多人能感受到中国舞蹈的魅力,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字|芮天舒
编辑|祁 绩 刘晓文
设计|祁 绩 鲜曼青
剪摄|周 韬
审核 | 顾军 祁绩
校对|熊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