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平台载体激荡南京文化产业活力
奋战四季度,打好收官战!年底将至,南京各大文化产业平台载体内,处处涌动着文化创新攀高逐新的澎湃激情。运营方忙着招商引资、文化企业加紧对接客户、前来咨询入驻事宜的创业者络绎不绝……
与火热场景相伴的是跃动的平台载体数量。2018年,南京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平台载体仅有33家。6年过去,这一数字增长至177家,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34家,数字文化产业平台载体52家。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平台载体为龙头,省市级平台载体为骨干,一大批数字平台载体、文化楼宇、特色街区为支撑的发展体系。
特别是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的南京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载体,近年来通过多样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追“新”逐“质”的道路,呈现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品牌与产业携手的发展特色,表现出了强劲韧性和澎湃活力。
众所周知,产业平台载体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载体兴则产业兴、载体强则产业强。2019年以来,南京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开启南京文化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新征途。相继出台《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工作意见》《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数字文化产业园区)、示范空间(楼宇)认定管理办法》,创新增加数字文化产业园区类别;印发《南京市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提出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对我市四大优势产业和未来四个特色产业进行了超前谋划;聚焦扬子江城市群数字文化产业增长极和宁镇扬数智创新一体化组团核心城市定位布局发展方向,出台《南京市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南京市促进扬子江城市群数字文化产业与创意经济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南京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构建。
在助力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途上,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江北新区南京软件园、中国南京软件谷、建邺高新区(科技园)等国家级平台载体茁壮成长,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发展同向发力,他们更以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和推动产业集聚为抓手,优质数字文化企业不断涌现。
2023年,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邺高新区(科技园)获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其中,原力数字获评中宣部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江苏舜禹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体类);江北新区研创园的欣网通信、炫佳网络,南京软件谷的网眼信息入选第五届省民营文化企业30强,南京软件谷的硅基智能、维赛客入选省文化科技重点企业;路铁传媒、睿悦信息、功夫豆信息、网觉软件等国家级载体的文化培育独角兽、文化瞪羚企业营收均实现稳步增长,超半数企业实现B、C轮及以上融资。
数据显示,2021-2023年,南京的国家级平台载体总营收增长33.15%,入驻企业数增长24.6%,吸纳就业人数增长35%,形成了以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成长性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为依托的综合发展集群。
南京国家级平台载体具有体量大、资源好、业态新、服务优、产业发展要素集聚度高的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各平台载体秉持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的理念,聚焦优势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攻坚重点领域和龙头企业招商,扎实推进亿元级以上重大项目招引,建邺高新区(科技园)阿里云江苏总部、徐庄软件园中文在线南京总部,南京软件谷华为荣耀等一批标志性数字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先后在国家级平台载体落地落户。
不难看出,南京“国字头”文化产业平台载体正激荡起文化产业强劲的发展力,激发更多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新业态和新消费模式。
面向未来,南京市“国字头”文化产业平台载体该如何“更上一层楼”?在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相关负责人看来,一是要强化新协同,以高水平要素保障为载体平台发展蓄势赋能;二是要构建新格局,以市场为导向推动载体平台跨区域特色化发展;三是要打造新生态,以新质生产力促进载体平台链式融合发展;四是要开辟新路径,以创新驱动加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五是要发展新业态,以产业招商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最后是要搭建新平台,以优质产业服务营造载体平台良好发展环境。
南京文化产业平台载体发展壮大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只要把握时代机遇、保持战略定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一定能走出一条依靠创新驱动、内涵增长的高质量发展路子,一定能推动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