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剧场激发文化消费活力
近日,由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秘书处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2024年)》由学习出版社出版发行。《小剧场大舞台 塑造城市文化品格——南京市以公益性小剧场赋能城市建设》入选该书,展示南京小剧场建设的特色亮点、创新做法、突出成效。
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截至今年7月,南京小剧场已达111个。它们像一颗颗珍珠在景区、街巷、高校和社区等不同场景熠熠生辉,串联起城市文化的起承转合,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诠释着文艺精品、共创空间的勃勃生机,成为南京别具特色的文化标识。而以此形成的特色鲜明的“金陵小剧场”品牌,不但构建了“产业+小剧场”的文化消费模式,也让文化消费活力蓬勃兴盛。
位于玄武区洪武北路上的国民小剧场,始建于1913年,后来曾经作为江苏省歌舞团的排练厅。经过改造,剧场保留了百年前古色古香的建筑结构,打造了一座市区内难得拥有专业镜框式舞台的精品小剧场。
“2018年投入运营至今,演出场次超过500场,我们除了提供演出场所,还推出自己原创的本土话剧三部曲《丹凤街》《珠江路·万万没想到》《长江路·代号1800》,非常受欢迎。”国民小剧场负责人丁翔说,越来越多的外地演出机构看好南京市场前景,登门谈合作,希望能把演出落地在国民小剧场。
不仅演出市场火爆,小剧场产业链的延伸,也带来越来越多的文化消费。“游客白天逛完六朝博物馆、梅园新村之后,在1912街区用过餐,晚上就到剧场看演出,一条线路走下来,文商旅无缝对接。”丁翔说,现在这已成为时下打卡南京的热门路线之一。
国民小剧场是南京探索文商旅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京把剧场故事线变成旅游线、产品线、消费线,打造戏剧全产业链,以一批知名小剧场为中心,延伸策划设计、文创产品、艺术普及教育、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配套业态产业链,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动能。
秦淮区是南京的文旅核心区域。这个区陆续推出“秦淮有戏”“秦淮故事”“夜泊秦淮”等品牌,通过品牌logo设计,剧目创作与项目签约,以小剧场为载体,将秦淮特色全面呈现给市民与游客,实现了“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绝妙体验。
另外,南京还举办小剧场戏剧节拓宽消费市场。今年3月31日至4月16日,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三届)在南京举行。短短17天内,20部小剧场剧目在南京9个特色小剧场轮番轮番上演。其中既有体现家国大义的现代戏曲《珍珑棋局》和昆剧《归途》,也有反映南京历史风貌的话剧《大桥风景》和《一出小戏》;既有传递人间大爱的话剧《肺腑之言》,也有描写传奇故事的锡剧《聊斋·紫尾》,还有关注孩子内心成长的儿童剧《72号的奇幻冒险》等,以丰富的题材、深邃的内涵和灵动的表达,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
近年来,南京通过激活一批现有剧场剧院,复原一批传统演艺旧址,改造一批城市新空间,让代表城市文化特色的专业小剧场、专注剧目孵化的小剧场、高校实验剧场、文旅融合的小剧场等在城市遍地开花,擦亮“金陵小剧场”特色文化品牌。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恩剧场小而精致,包罗万象。“从2017年剧场开放以来,京剧、评剧、粤剧等先后在这里上演,可以说场场爆满,为景区的夜晚增添了不少人气与活力。”小剧场有关负责人说,恩剧场与博物馆互联互通,游客逛完博物馆可以走进恩剧场看一场演出,同时剧场也成了博物馆的延伸。
南京大学敬文学生活动中心的南京大学“黑匣子”剧场,最初只是戏剧影视艺术专业的排练厅。依托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文学院,南大黑匣子剧场于2011年建立,这是中国高校颇具影响力、在国内剧坛颇具活力的剧场之一,也是南京文青向往的戏剧文化高地。如今,曾走出过原创佳作《蒋公的面子》的“黑匣子”,成了孵化高校戏剧创作的“摇篮”。
位于迈皋桥街道山水园社区内的“山水小剧场”里好戏连台。今年来,山水园社区依托“山水小剧场”平台,成功举办多场惠民戏曲演出,并在社区小广场开展每周一次的“周周乐”惠民戏曲演出系列活动,受到众多居民的欢迎。期间,社区邀请本地知名的戏曲团体和艺术家,为居民们带来京剧、豫剧、黄梅戏等戏曲盛宴。
作为大剧场业态补充,小剧场舞台更近,观众和演员更接近,小剧场戏剧的演出形式更加自由、多元,可以让观众暂时抛却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观众即演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
玄武区多个“梅花戏剧角”常年开展和票友联动的各类戏曲票友演出活动,并且摸索出一套运营思路。位于熙南里的南京喜事沉浸式体验馆打破了空间束缚,没有传统的座位和舞台,观众拿上自己的专属门票,换上演出服,演出即开始,观众会跟着演员一起探索剧情,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角色去相应场景寻找专属的故事,带来沉浸式观演的互动感和体验。
另外,南京在小剧场建设伊始就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了“金陵小剧场”线上平台,全市所有小剧场资源、各类政策查询,以及为观众服务的剧目资讯、导览、活动、视频等等,全都可以在手机上操作。“南京的小剧场空间像一颗颗珍珠,在老街、高校和社区等不同角落熠熠发光。”南京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
小剧场的兴起既是呼应群众文化文艺消费新习惯、满足群众多样化观演需求,也是一座城市繁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为了让更多小剧场扎根街头巷尾,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南京坚持高标准谋划、品牌化打造、可持续发展,融合“烟火气”、彰显“文艺范”,催生出一批面向普通大众的个性化、复合型、体验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引领城市文化生活新风尚。
2021年,南京市制定出台了《南京市“小剧场”发展实施意见》《南京市小剧场认定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用3年至5年时间建设改造100个小剧场空间、引进创排100部小剧场剧目、引进培育10个专业团队、推动开展小剧场戏剧节、搭建1个宣传服务平台等目标任务。把小剧场建设纳入市对区文化建设目标考核,充分调动起各区参与小剧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坚持“政府主导推动、专业机构运营、社会资源参与”工作思路,南京市发挥市艺术基金、文化人才专项资金、文化消费补贴等作用,撬动区级艺术基金以及文化消费补贴扶持,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投入。加大对小剧场剧目尤其是公益剧目创作和展演的政策扶持,用文化消费补贴引进精品剧目,用扶持民间院团丰富传统戏曲市场,用政府购买服务提升群文活动水平,建设一批“街头巷尾的公益性小剧场”。
同时,南京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小剧场运营规律,调动多主体参与。2019年,国民小剧场率先号召成立“南京小剧场戏剧联盟”,通过联动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南京市话剧团、开心麻花、绿叶剧团等本地和外地优秀剧团,助力南京以及外埠剧团从演员、导演、音乐设计、剧目编排、舞台美术设计等一系列人才的培育和成长。
另外,南京还建立“南京小剧场戏剧主题共创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汇集更多优质资源、空间载体、创作人才,将戏剧创作、戏剧出品、剧目营销和热门剧目影视孵化的商业化运作不同阶段打通,探索以小剧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南京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南京市将继续打造一批公益性小剧场,进一步强特色、强品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百花齐放的示范效应,把建设工作成效转化为制度性成果,推动南京小剧场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