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栏目面包屑:信息中心 > 调研报告 > 2012调研报告 >
栏目名称与栏目拼音与栏目链接:2012调研报告 与 2012diaoyanbaogao 与 https://www.njculture.nethttps://www.njculture.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217
父栏目名称与链接:调研报告 与 https://www.njculture.nethttps://www.njculture.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166
标题:江苏省文化消费引导问题研究
时间:2016-10-17 11:34:20
描述:文化产业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知识与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
来源:
缩略图地址:
组图列表:
内容:文化产业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知识与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给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上的收益,还可以极大地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相继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江苏省率先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考核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要素。没有文化消费的增长就没有文化产业的繁荣。国外经验表明在通货膨胀时期,文化消费异常活跃。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文化消费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 文化消费的内涵
何谓文化消费?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消费的界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但总体上基本达成了一致,即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其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的精神财富的消耗苏志平、徐淳厚: 《消费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页。,是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它内化为对人的终极关怀,外化为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消费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结合点,是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的消费,按不同的划分标准,文化消费又可分为多种类型:从消费需要的层次可以分为发展型消费、娱乐型消费和奢侈型消费;从满足消费的途径可分为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从消费的实际对象可分为实物性消费与服务性消费;从消费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专门的精神、理论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以及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服务性消费,等等
为便于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指的文化消费主要指的是依据消费品形态和国家统计局对文化消费的统计口径而进行分类的物化形态,它分为两大类:一是文娱用品,这主要包括以传统的笔墨纸砚等文化工具以及体育健身用具等为代表的文化用品;书报杂志;音像制品;电脑及各种附件、软件等方面的电子信息产品;工艺品及其他文化产品。二是文化服务,这主要包括教育;科技培训;网络;旅游;娱乐;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等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和其他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的各种文化服务(见下图)。文化消费文化产品文化用品、书报杂志、音像制品电子信息产品工艺品,其他文娱产品文化服务教育科技培训网络休闲旅游娱乐公共文化设施其他文化服务图1
 
文化消费对象示意图文化消费是指对以一定物质或服务为载体的精神的获取行为。与物质消费相比,文化消费具有很多特色,具体说来,文化消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文化消费具有可抑制性、可伸缩性。一般说来,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消费,其弹性系数比较小,而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文化消费受经济、时间、消费者因素等的影响,弹性系数较大。文化消费的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呈正相关性,并能不断地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而当经济萧条来临时,文化消费可以被压缩到一个很低的水平,人们可以不娱乐,不讲品牌、品位。
 
其次,文化消费具有某种“模糊性”。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消费,文化消费在使用过程中表现为“提供”和“享受”不可分,“继承”和“创造”不可分。换言之,文化消费在对其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消耗的同时,也是精神财富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
第三,文化消费具有层次性。与一般物质产品拥有即能消费的特性不同,由于文化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把文化产品中的文化吸收到消费者的头脑中进行反复品味,最后变为消费者自己的东西,因此文化消费要求消费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这种消费能力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两者缺一不可。文化经济学的鼻祖Ruskin J.指出,文化消费的重要前提就是享受能力,有了享受能力才能提高有效价值,也能提高文化的商品价值。可见,正是这种消费能力上的层次性,导致了文化需求的多层次、多方位,从而使得文化消费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
第四,文化消费使用价值呈递增特性。一般的物质产品,使用价值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的人越多、次数越多,其折旧报废得越快,直至使用价值的消亡。而文化产品则不同,文化“消”而不“费”,使用价值遵守边际效用递增规律,呈递增特性。而且,消费主体以已有知识与文化消费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进行结合,既增长了个人的文化积累和才干,也使得社会文化资本不断增值,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步伐。
第五,文化消费具有多变求新的特征。文化产品的要求几乎是永恒的,但这些要求的内涵却会因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人们对于文化的需要属于精神性质的:一方面其内容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改变,另一方面其对同一物的满意程度也会随新鲜感的减退而降低。由此产生了文化需求多变求新的特征,尤其当社会经济或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时,这种需求的变化就更明显平视之: 《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与时机》,《世界经济文汇》2000年第3期,第64~66页。。
第六,文化消费具有时间的延展性。效率是判定人们从事任何社会活动成果的准则,但在消费活动中,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的时间节约的表现方式并不相同。在物质消费活动中,消费效率的提高表现为时间的节省,而文化消费则以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大小为转移,人们花费在某种文化产品上的时间越长,说明这种文化产品对人的意义就越大或吸引力越强;反之,对于意义或吸引力不大的文化产品,人们一般不愿也不会投人更多的时间。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智力开发的需要,人们用于文化消费方面的时间会日益增多吴芙蓉: 《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假日文化消费》,《经济问题》2001年第6期,第28~29页。。
第七,文化消费具有共享性。一般的物质商品具有排他的特性,即在交换过程中,随着让渡等交易行为的结束,商品所有权随之发生改变。而共享性是文化在转移过程中的永久属性。文化在转移、分配和传播过程中被施与者得到了它,但施与者在给予他人的同时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它,也就是说文化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如许多人可以到电影院共同欣赏一部电影。人们在同一个时间地点消费了文化产品,但却不可以拿走它。你得到了它,还将有更多的人消费它,这两者并不矛盾。因此对文化产品而言,施与者和接受者,接受者和接受者之间可以共享杨延华: 《文化消费初探》,《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4~5页。。
第八,文化消费具有习惯性、继承性、交流性的特点。文化消费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一方面,文化消费在时间的长河中,以一代一代的方式进行着纵向传递,实行着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文化消费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进行着横向传递,实行着文化的交流、交融与传播。
第九,文化消费具有个性与主体间性的双向突出性特征。文化消费是主动性消费,取决于消费主体的认可与选择,因此它呈现个性化的特点。文化消费很在意主体之间人们的共同社会认同。消费主体在消费过程中确认自身的主体性,客体的属性反映在主体的属性之中,主体之间共同赋予事物以存在的意义,这典型地反映出文化消费的主体间性。消费主体既是文化商品与服务的消费者,又是其意义和感受的创造者,所以一定意义上文化的消费行为同时又是生产行为。央视索福瑞公司收视率调查,就是以观众的消费来决定节目的价值、广告的价位。文化消费特别显示出个性消费,无差别消费在这里不存在包霄林: 《文化消费的十大特征》,《中国文化报》,2009123。。
 
二、 江苏省文化消费现状
1.  “十一五”江苏省文化消费概况
(1) 长三角“2省1市”中江苏文化消费总量最低,但是具有超赶的趋势
2005年人均文化消费总量,上海为2273元,浙江省为1850元,江苏省为1287.9元;2006年人均文化消费总量,上海为2432元,浙江省为1946元,江苏为1467.36元;2007年人均文化消费总量,上海为2654元,浙江省2158元,江苏为1699.26;2008年人均文化消费总量,上海为2875元,浙江为2196元,江苏为1799.05元;2009年人均文化消费总量,上海为3139元,浙江为2295元,江苏为1968.03元。可见5年来,江苏的人均文化消费总量落后于上海和浙江。
图2三省市人均文化消费总量示意图
我们考察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发现江苏省五年来该项指标逐级上升。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在近两年超越了上海和浙江,具有超赶的趋势。详细的走势如下图:
图3: 江浙沪三地文化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
(2) 江苏文化消费稳步增长,2007年后一举成为文化消费强省
我们选取全国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直辖市和广东、四川、湖北、浙江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显示在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这个指标上,江苏省2005年是低于上海、浙江、北京、陕西、重庆,在2006年超越浙江省,还是低于其他省;但是从2007年开始超越其他的九个省和地区排第一名。这和江苏省“十一五”以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取得巨大成效有关,江苏文化产业在2007和2008年增长速度连续两年超过30%,并且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如下图:
图4: 各省市文化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
(3) 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文化消费增速大于消费支出增长率和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根据联合国经验数据,恩格尔系数30%—40%为生活水平相对富裕阶段。江苏省城乡居民在2009年已经进入了相当富裕阶段,居民的文化消费会逐渐释放。全省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的比重相对较高,整体上具有显著的小康型消费结构特征。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而美国为13.7%;英国和德国为12.2%;法国、日本、韩国为20%左右 江苏统计局: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评价与分析》,http://www.jssb.gov.cn/jstj/fxxx/tjfx/201103/t20110331_115050.htm。 。随着恩格尔系数的逐渐下降,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十一五期”间恩格尔系数表如下表:表1: 江苏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十一五”期间的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2005〖〗2006〖〗2007〖〗2008〖〗2009城镇居民〖〗37.2〖〗36〖〗36.7〖〗37.9〖〗36.3农村居民〖〗44〖〗41.8〖〗41.6〖〗41.3〖〗39.2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增速为15.24%,大于同期居民消费增长率11.68%和同期可支配收入增长率14.33%;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增速为15.86%,大于同期居民消费增长率10.14%和同期可支配收入增长率14.01%;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增速为15.03%,大于同期人均居民消费增长率11.78%和同期可支配收入增长率14.05%;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增速为14.96%,大于同期居民消费增长率9.81%和同期可支配收入增长率10.02%。同时可以看出,2007年是居民消费上转折点,之后居民消费增速放缓;2008年是文化消费的转折点,之后文化消费增速放缓;文化消费增长率总是大于同期的居民消费增长率的。详细数据如下图:
图5: 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增长率、消费支出增长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对比
2. “十一五”全省各地区文化消费
我们选择全省的13个地级市的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总额和其占消费支出的比例来观察各个城市的文化消费情况。
(1) 南京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总量持续增加,稳保第一
2006年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157.66元,占消费支出总额的17.64%;2007年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527.85元,占消费支出总额的19%;2008年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556.54元,占消费总额的16.89%;2009年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589.57元,占消费总额的15.8%。文化消费在总量持续增加,但是文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从2007年开始持续降低。
图6:南京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
(2) 无锡城镇文化消费总量波动增长
2006年无锡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568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3.79%;2007年无锡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677.72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3.69%;2008年无锡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521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1.21%;2009年无锡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942.12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2.43%。可以看出文化消费在2008年短暂下降后,继续增长,总体呈现出一种波动增长的态势。
图7: 无锡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
(3) 苏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增加,相对支出持续下降,排名一直下降
2006年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927.22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5.45%;2007年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118.23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5.17%;2008年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219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4.62%;2009年苏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399.58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4.63%。可以看出文化消费支出总量上持续增加,但是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持续下降。
图8: 苏州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
(4) 南通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加
2006年南通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303.76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3.97%;2007年南通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257.25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2.34%;2008年南通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662.85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4.32%;2009年南通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368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8.07%。可以看出南通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和消费支出占比都持续增加。
图9: 南通城镇居民文化消费
(5) 常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
2006年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637.21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3.09%;2007年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656.58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2.01%;2008年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019.7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3.49%;2009年常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327.19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4.58%。可以看出,无论在文化消费的总量,还是文化消费占比都呈增长趋势。
图10:常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
(6) 徐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增长势头不减
2006年徐州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225.82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4.22%;2007年徐州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502.06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5.31%;2008年徐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249.7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1.66%;2009年徐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451.74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5.5%。可以看出徐州市文化消费在2008年短暂下降后,依然增长。
图11:徐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
(7) 连云港城镇文娱消费在金融危机后下降
2006年连云港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1060.07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2.73%;2007年连云港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165.26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3.94%;2008年连云港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510.58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4.25%;2009年连云港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546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3.35%。可以看出文化消费总量持续增长,文化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在2009年开始下降。
图12: 连云港城镇居民文化消费
(8) 淮安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稳步提升
2006年淮安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975.81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3.79%;2007年淮安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459.14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7.77%;2008年淮安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428.12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5.77%;2009年淮安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789.44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6.82%。文化消费在2007年有短暂下降后,又持续增加。
图13: 淮安城镇居民文化消费
(9) 盐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持续下降
2006年盐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072.46元,占消费支出的14.54%;2007年盐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111.24元,占消费支出的13.14%;2008年盐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114.24元,占消费支出的12.15%;2009年盐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515元,占消费支出的12.82%。可以看出文化消费总量是持续增加的,但是占消费总支出的比持续下降,在2009年有所上升。
图14: 盐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
(10) 扬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加
2006年扬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290.92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5.6%;2007年扬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565.85,占消费总支出的16.15%;2008年扬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115.84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8.29%;2009年扬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354.4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8.27%。可以看出文化消费持续增长。如下图:
图15: 扬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
(11) 镇江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持续下降
2006年镇江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438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5.64%;2007年镇江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920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5.99%;2008年镇江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769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4.48%;2009年镇江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859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4.27%。可以看出文化消费在2008和2009年是持续下降的。
图16: 镇江城镇居民文化消费
(12) 泰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开始下降
2006年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002.2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2.24%;2007年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168.93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2.96%;2008年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320.81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2.02%;2009年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368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1.25%。可以看出文化消费总量增加,但是占总消费的比是下降的。
图17: 泰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
(13) 宿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微弱增长
2006年宿迁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616.48元,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为12.33%;2007年宿迁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792.99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3.6%;2008年宿迁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955.73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2.55%。可以看出文化消费总量上是不断增加的。
图18: 宿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
三、 江苏文化消费的特点、趋势与问题
1.  江苏文化消费趋势分析
(1) 苏南地区的城市中南京和镇江文化消费下滑,镇江下降最快
南京在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一,2008年下降到第二名,2009年下降到第三名。镇江在2006年排第二名,2007年排名第八,2008年排名第十三,2009年排名第十二。无锡在该指标上是上升的,苏州则是动态波动的。虽然苏南的城市群在文化消费的总量上是增加的,但是领头羊南京的文化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下降显示出了文化消费下降的趋势,镇江则下降得更厉害。
(2) 苏中地区城市扬州文化消费波动很大,泰州和南通则比较稳定
扬州在2006年排名第三,2007年排名第十二,2008年排名第六,2009年排名第二。文化消费占比的大幅波动显示了扬州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习惯上的不固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泰州和南通在该指标上排名比较固定,表明两地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已经形成。
(3) 苏北地区城市整体文化消费偏居最后,连云港文化消费排在全省前列,宿迁总量一直最后
从总量上看宿迁城镇居民四年文化消费均为倒数第一,但是四年来其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比在上升,只能说明宿迁的城镇居民的消费总支出增长过慢。连云港在文化消费总量上增长很快,但是其消费占比一直很低,表明当地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很快。淮安、徐州、盐城消费支出占比相对稳定。连云港和苏北一些城市的文化消费排名靠前,表明文化消费不完全和可支配收入相关。
(4) 教育支出占文教娱乐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
江苏省城镇居民平均文化娱乐消费中教育支出是逐年下降的,但是依然占据了超过40%的份额。如下图:
图19: 江苏城镇居民教育占文教娱乐支出的比
我们统计数据发现,同时期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投资是大幅度增长。政府教育投资的增长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城镇居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如下图:
图20: 教育财政支出
2. 江苏文化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江苏城镇文化消费在金融危机后下降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时期,往往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时期。因为基于经济前景的预期,大宗的固定资产支出会被压缩,而教育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与投入却会增加。好莱坞是在美国1929年金融危机中壮大的,韩国的文化产业也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发展壮大的。但是江苏省的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在2008年开始下降,2009年继续走低。这表明江苏省引导内需到文化消费的政策有待加强。详细的数据如下图:
图21: 江苏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纵向对比
(2) 各城市金融危机中刺激文化消费,成效不一
大多数城市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在2007年达到最大,其后开始下降,只有无锡、扬州、南通、淮安在金融危机后持续增加。显示了这些地区在金融危机期间,鼓励内需,刺激文化消费的良好成效。
图22: 江苏各地级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
(3) 文化消费城镇和农村差异很大
2009年人均文化消费,江苏城镇居民1968.03元,农村居民为818.5元;2008年人均文化消费,江苏城镇居民为1799.75元,农村居民为713.2元;2007年人均文化消费,江苏城镇居民为1699.26元,农村为642.5元。江苏省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总量和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比,两项指标上都远远超过了农村居民。详细数据见下图:
图23: 江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总量比较表
图24: 江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对比
但是农村文化消费增速很快,其增长率超过了城镇文化消费的增长率。不同于城镇文化消费在金融危机中的下降,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在金融危机中持续增长,并且文化消费增速超过了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速。
图25: 江苏农民文化消费增长率和总消费增长率的对比
(4) 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缺少引导,并且文化设施不够
实际调查表明刘欣:《江苏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江苏省宿迁县的调查研究》,《江苏科技信息》,2009年版。,在农村居民的文化活动中,76.7%的被调查对象仍然以看电视、打麻将、玩扑克等传统娱乐性活动为主,阅读与上网所占比重仅为7%和1.2%。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还需要引导。同时许多村级文化设施呈现“四无”状态,即无人员、无场地、无经费、无活动。一些地方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大多处于闲置状态。由于文化设施长时间无人管理和使用,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文化设施甚至已经损坏或者被变卖,原本就非常狭小的农村文化活动空间则进一步萎缩。
 
四、 提升全省居民文化消费的对策建议
根据江苏文化消费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对江苏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提升文化消费的根本在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促进文化产业的增长,增强居民的文化消费理念,继续增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增进跨期消费。特别关键的是,增强居民的文化消费对于提高全省的文化消费尤为重要,因为江苏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 增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即期消费能力
江苏省的文化消费之所以低于上海和浙江,就是因为居民的消费支出和收入相比较低。文化消费作为消费的一种也受制于可支配收入。一般而言,高收入者的消费层次最高,但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但消费层次低,消费能力有限;而中等收入者无论消费倾向还是消费层次,都有相当大的空间。因此,要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在切实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有效缓解收入分配差距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限制高收入人群;加大向低收入阶层转变支付力度,减少低收入人群;重点提升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口比例,逐步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增强其消费能力。具体而言:
首先,建立财政、企业、居民三者间的利益合理分配机制。在当前内需不足、国家要刺激消费需求的背景下,利益分配机制应注重国民收入分配向劳动者倾斜,使劳动—收入—消费分配功能增强,与资本利润和折旧—投资分配功能均衡。如应通过减免税收尤其是减免个人所得税等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其次,调整财政政策的重心。从投资基础设施领域转向提高收入、改善收入分配、增加社会就业方面,如各级政府应通过减税(重点是中低收入者),提高失业、养老等补贴标准。
再次,理顺收入和消费价格的比例,促进有效文化消费需求的释放。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受购买能力的影响,居民的购买能力又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是否能承受文化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因此,应理顺居民收入和消费价格的比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抑制物价过快增长,消除中低收入群体文化消费的恐慌心理,使文化消费成为中低收入阶层的正常消费。
2. 加大政策执行,发展文化产业带动文化消费
国际的经验表明金融危机时,文化消费往往会旺盛增长,但是江苏的数据表明,大多数城市在2007年文化消费达到顶峰,其后就开始下降。这表明我们在金融危机期间扩大内需的政策,特别是刺激文化消费的政策不显著。当前,政策力度进一步增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六个注重”的新要求。总书记希望江苏注重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中更是将“文化建设”列入“八大工程”之一,并且在全国率先将文化指标纳入全省五年规划的主要指标体系。
首先,深化改革,推动和引导各种社会资金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文化消费产品。比如在农村地区支持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以市场化的方式运营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和运动场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影视制作、动漫产品创造和旅游景点开发,为本地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选择。
其次,落实考核,切实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文化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在江苏省展开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文化现代化是个重要的方面。各级政府需要在文化事业上加强投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工作,丰富居民的文化消费。在城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开放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参观,培养了居民的文化消费理念。而广大的农村地区,文化设施陈旧落后,亟需政府投资建设。
3. 引导培育不同文化消费群体,培养居民成熟的文化消费习惯,形成多元文化消费结构由于文化资源在形态、归属、价值效应和利用渠道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维护上,只有准确地把握文化消费需求的新趋势并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口味,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才能体现,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才有载体和依托。否则,文化产品将会陷入无人消费的恶性环境,更谈不上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如美国好莱坞公司早在WTO谈判成功之前,就开始详尽调查研究中国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不仅买了大批中国影片,研究中国观众的观赏兴趣,而且还通过派往中国的外籍人员,对不同观众的观片时间、服务要求以及可接受票价进行了细化调研。
首先,教育、引导居民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文化消费群体。文化管理部门应通过家庭培养、学校教育、传播媒介等加强文化消费观念的教育和宣传,并逐渐建立全民的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文化消费群体。重点引导青少年和农民,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逐步形成观念先进、消费自律、结构合理、方向正确的消费风尚和社会氛围,如在中小学中增加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比重,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精神文化消费的习惯;电视台、电台应学习和借鉴英国、中国香港的工作模式,争取每天抽出30~90秒钟的时间进行免费文化消费公益广告宣传,制作不同题材的节目,反复播出;利用互联网开展面向全社会的文化消费教育平台;将文化消费教育与基层社区的文化宣传相结合,形成完善的文化消费宣传和教育基层网络;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把文化消费教育融入普通国民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成为各级学习的必修课,全面推动我国的全民文化消费教育。
第二,加强文化消费选择性的引导,形成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多元文化消费结构。文化企业应依据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的动态关系,深入研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确定开发目标、开发主题、开发序列和开发规模。如每个企业、单位都应成立一个调查研究小组,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的理念,专注文化资源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研究目标人群的爱好。即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消费者的满意为中心,为消费者的经济水平制定合理的消费标准,使各种开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将“要你”接受变成“你要”接受,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文化精神需求。
第三,采取区分重点消费群体的方式,实行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模式。如针对高收入支持的“先导型”消费群,实行高档次的精品消费模式和个性化消费模式;中等收入支持的“升级型”消费群和低收入支持的“培育型”消费群,实现大众消费和精品消费的协调发展模式,提供适合这部分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形式多样、价廉物美的消费项目,以增加他们对文化消费的投入。
4. 完善金融体系,增强跨期消费
美国消费增强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是信用卡、分期付款等金融工具的创新。居民消费除了受制于近期的收入,还受跨期收入条件的影响。城市地区金融体系相对完善,但更多的是商业贷款,涉及消费的只有住房贷款和车贷等抵押贷款。无抵押的消费信贷在2010年2月开闸,中国银监会批准在上海、北京、成都试点。江苏省需要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开办消费信贷试点,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跨期消费选择。农村地区的金融消费现状对文化消费更是一个极大的制约,还贷风险及农村金融机构单一的限制,使得适合农民消费的贷款种类少、放贷额度小、手续繁琐、条件苛刻。金融体系的欠缺导致居民在建房、买车等大额消费时,在没有足额抵押物的情况下很难获得贷款,制约了居民跨期消费。
 
课题组成员: 陈光亚 金文林 赵德兴
谭志云 付启元 李惠芬


点击量: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