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栏目面包屑:信息中心 > 调研报告 > 2012调研报告 >
栏目名称与栏目拼音与栏目链接:2012调研报告 与 2012diaoyanbaogao 与 https://www.njculture.nethttps://www.njculture.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217
父栏目名称与链接:调研报告 与 https://www.njculture.nethttps://www.njculture.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166
标题: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使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6-10-17 11:36:49
描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如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
来源:
缩略图地址:
组图列表:
内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如“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等。近年来,我市按照“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进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情况如何?能否真正发挥其社会效益?为此,我们组成专门课题组,纵向上从市、区县、街道(乡镇),到社区(村);横向上从城区到郊县,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调研,目的是准确把握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症结之所在,为全市乃至全省各地的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 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概况
1. 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高度重视
近几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如:《南京市基层文化建设提档升级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意见》、《关于加快我市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南京市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明确规定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问题。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已经基本实现和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又提出新目标新任务,即“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到2015年,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200平方米,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多头并举
一是专门新建。如为了使南京地区的图书馆布局更加合理,2005年10月开始了金陵图书馆新馆的建设,2010年10月金陵图书馆河西新馆正式使用,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二是划转使用。如2008年,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为契机,由市政府协调将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划归市群众艺术馆管理使用,建筑面积28600平方米,解决了我市群众艺术馆的馆舍问题。三是配套建设。如玄武区在全面推进徐庄软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拟建文化配套项目,定名玄武区文化中心,目前正在进行该项目的装修,预计在年内完成并挂牌。四是改造扩建。如去年以来,溧水县和凤镇孙家巷村在省、市、县宣传部门的支持下,投资200多万元,利用原凤栖中学闲置的37间校室,在维修扩建基础上,启动了凤栖农民文化中心建设。五是户外拓展。各区县充分发挥广场和公园的文化功能,为群众文化提供更多阵地。如雨花台区先后建成2000平方米以上的雨花文化广场、安德门文化广场、福润雅居文化广场、油坊社区文化广场、邓府山石刻艺术园、金叶花园等多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全区人均拥有文化阵地面积达0.15平方米,位列全市第一方阵。六是租赁使用。如建邺区滨湖街道玉兰里社区,由于历史原因,办公房面积严重不足,但最近紧靠社委会办公室的一居民房屋(面积120平米)要出租,社区知道后立即向街道汇报。在街道的支持下,现已将房屋租下进行装修改造,改造之后将专门作为社区文化活动室。七是资源共享。如阅江楼街道将街道文化站设在铁路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内,暂时解决了文化站没有活动场所的困难。
3.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日益完善
一是按照江苏省“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标准,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2007年,南京市文化局曾在省里争取到近200万资金,在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建起了5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截至2008年底,各区县文化馆总面积4.25万平方米,图书馆总面积3.12万平方米;下关、江宁、浦口、溧水、高淳五区县博物馆总面积达1.03万平方米;街镇综合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114个,总面积12.38万平方米;城乡社区(村)文化室1168个,占全市城乡1371个社区的85.2%。到2009年上半年,南京共有文化馆17个、图书馆19个、社区文化室647个、农村文化室521个。建有基层服务点84个、剧场影院14个、各类博物馆和纪念馆17个、区县文化站共114个、美术馆2个、画院2个。镇街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成率分别达到100%和82%。此外,全市还有4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市民文化广场,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基本活动阵地。截至2008年底,全市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已达100%,农村新增有线电视用户9.42万户,区县有线电视总户数97.57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2%,全面实现了“组组通”的目标。今年上半年新增4.68万户,半年就完成了省局下达任务的109%,入户率达95%以上。
4.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品质提档升级
2011年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南京市群众艺术馆等10个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六合区第一文化馆、下关区文化馆、溧水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2009年国家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金陵图书馆等11个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雨花台区图书馆、六合区第一图书馆、下关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
2010年,114个文化馆达到五星级的有81个。其中,白下有4个文化站达到五星级,占总数57%;建邺有5个文化站达到五星级,占总数71%;鼓楼有5个文化站达到五星级,占总数71%;秦淮有3个文化站达到五星级,占总数60%;下关有5个文化站达到五星级,占总数的83%。
在社区(或村)这一级,白下有11个文化室被评为示范点,占总数19%;建邺有15个文化室被评为示范点,占总数27%;鼓楼有13个文化室被评为示范点,占总数20%;秦淮有9个文化室被评为示范点,占总数19%;下关有9个文化室被评为示范点,占总数16%。
 
二、 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情况
1.  区县以上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高,乡镇街道以下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由于城区、区县以上的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好,管理人员比较多且管理比较规范,还有城区、县城居民的文化素质较高、文化需求相对较高,因而区县以上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明显高于乡镇街道以下的公共文化设施,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明显高于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如金陵图书馆年接待读者为159万人次,而高淳县图书馆接待读者仅为3.6万人次。
2.  有人管理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高,无人管理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按照江苏省和南京市的要求,乡镇街道文化站应当具备三室二厅一房的条件,即应当具备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和多功能活动厅、展览厅、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农村应当拥有一个文化活动室(含农家书屋)。现在,绝大多数乡镇街道和行政村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但调查发现,乡镇街道文化站一般只能开放部分功能室,如多功能活动厅等,有个别文化站则连活动室也不能经常开门;某县的农村文化活动室(含农家书屋),1/3能够正常开门,1/3常年是铁将军把门,还有1/3只是应付了一下验收,然后不仅门关了,连书也没了。而造成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一个管理问题。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乡镇街道都没有按照规定配备2名文化干部,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乡镇街道文化站长都是兼职的,既有在岗不在编的,亦有在编不在岗的。有的文化站长则兼着诸如招商、拆迁等十分繁重的任务,文化站的管理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即使是专职或兼职很轻的文化站长,要同时管理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和多功能活动室也不可能,往往只能开放一两个功能室,其他功能室由于无法正常开门,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干脆就不开放了。到了农村,问题更为严重,村干部既没时间也不愿意守着文化活动室,一般都委托某个村民管理,但因看书读报的人很少,又没有多少文化活动,加之没有报酬或报酬很少,久而久之,受委托村民也不愿意“独守空房”,只好关门了之。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搞得很好。如溧水县某行政村,将农家书屋交给一个退休老师管理,这位老师不仅自己喜欢读书,而且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吸引了不少喜欢读书的村民,后来村里又购置了一台电视机,这样吸引的人就更多了。这个文化室每天都热热闹闹,成了很多村民消闲、交流和享受文化生活的好去处。
3.  地段好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高,地段差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公共文化设施所要求的地段,与一般意义上的地段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完全等同。对于公共文化设施,如果地处区域中心,交通比较便利,且人口比较集中,就是地段好;反之,就是地段不好。公共文化设施所处地段的好与差,对其利用率的影响一般都很大。比如,考虑到南京文化的长远发展,地处长江路的金陵图书馆现已搬至河西。但就目前来看,整个建邺区人口为42万多,而滨湖街道(近7万人)、南湖街道(8万多人)、南苑街道(11万人)的居民的文化活动地点习惯于选择新街口方向,因此,金陵图书馆主要辐射区域为建邺的兴隆、江心洲、双闸、沙洲四个街道,雨花台区的赛虹桥街道,再加上此区域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人口数约20多万人。这一区域不仅人数少,而且居民文化素质较主城区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金陵新馆的条件虽然大为改善,但读者人数大为减少。再如,玄武区为了增加文化馆馆舍面积,在徐庄软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了文化配套项目,即玄武区文化中心。这一中心建成后,面积虽然达标了,但徐庄软件基地地处玄武区与栖霞区的交界处,离玄武区的生活中心珠江路区域约14公里,从珠江路开车到徐庄软件基地大概需要半小时,而徐庄软件基地及其周边小区不多,人口很少。如果管理者无法将周边地区居民的文化活动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一中心将会长期处于相对“寂寞”之中。
4.  适合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高,不适合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根据我们对乡镇文化站各功能室使用情况的调查,文化活动室(或多功能室)的利用率最高,这主要是适合了两个需要:一是适合了中老年人健身的需要,二是适合了中老年人文化娱乐的需要。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不仅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资源,而且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此外每年要支付1600元左右的网络使用费,然而即使如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仍有不少是形同虚设。一方面,上网是一种个体化活动,有条件的一般都愿意自己在家里上网;另一方面,上网主要是年轻人所喜欢的一项活动,而在乡镇、农村,留在家里的大都文化低、年龄大,其中喜欢上网的人很少。同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开放时间与大家上班不合拍,白天开放时,年轻人正在工作;等他们下班后想使用时,文化馆(站、室)一般也下班了。另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虽然是免费服务,但因内容过于单一,无法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
5.  民间文化组织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高,民间文化组织不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初步调查时,我们发现,南京老城区的文化馆站特别是其多功能室或活动室的利用率普遍比较高。一开始我们只是简单地认为,主要是因为人口多而活动面积小,才造成了这种“紧张”局面。然而,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多功能室或活动室利用率高低与人口/活动室面积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比如白下区,人口与文化活动室面积之比并不是城区最低的,但文化活动室最为紧张。他们共有3个排练厅,每天从早上8点开放到晚10点都供不应求,这是因为白下的民间文化组织最为发达。早在20世纪80年代,白下区就培养出了“小飞燕艺术团”、“小飞莺合唱团”、“小梅花戏曲队”、“金陵小作家培训中心”等四小特色队伍以及钟山合唱队和钟山艺术团。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区已建有147个团队,每个街道建有各类文艺团10个以上,每个街道还至少建有一到两支特色团队。大多数团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他们到文化馆(站)搞活动一般都要排队挂号,轮流进场。白下区为了满足这些民间文化组织的活动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丰富全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有时还要联系租借属区单位的礼堂或者文化广场,为他们提供更大的活动场地和活动舞台。
6.  开放式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高,封闭式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公园、文化广场是开放式的文化设施,它们往往是举办较大规模健身活动和文艺活动的理想场所,因而居民特别喜欢到这些场所进行活动。特别是春秋两季气温比较适宜的时候,这些场所随处可见居民健身或开展文艺活动。而室内文化馆舍相对封闭,面积又比较有限,加之一些居民的住房离它们比较远,因而很多居民并不愿意到这些场所活动。特别是一些区县或街道的文化馆舍,深处区县或街道的办公大楼之中,虽然办公大楼的大门是敞开的,但办公大楼那道有形的围墙和干群关系那道无形的围墙却把很多老百姓挡在了门外,深处其中的文化馆(站)的利用率就更为低下。而从管理意义上讲,无论是没有围墙的文化广场,还是室内文化活动馆舍,都有开放和封闭之分。凡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可供居民免费使用的就是开放式的文化设施,而由其他部门或单位投资兴建,一般不对外开放,或者虽然对外但必须租赁使用的,就是封闭式的文化设施,如部分文化广场和一些单位的礼堂、报告厅等。毫无疑问,由于前者是免费的,利用率自然就高。而后者由于不免费或者对外干脆就不开放,因而利用率自然就低。比如,很多单位的礼堂,一般就是每年开上几次大会,请人做几场报告,还有举办一两次文艺活动,绝大部分时间都空置着。
7.  内容丰富且更新快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高,内容贫乏且更新慢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调查发现,所有的公共文化设施,不管是什么层级的,也不管是城区还是农村的,其利用率还与文化项目、活动、产品的丰富性和更新率有极大的关系。比如,省图书馆由于藏书量大,且新书不断上架,因而办理图书证的人不断增加,老读者也会经常光顾,因而读者流量非常大;而省美术馆虽然与图书馆十分邻近,但因喜欢艺术的人本来就少于一般的图书读者,加上展览作品更新频次十分有限,因而每天到美术馆参观的人数很少。但如果在图书馆系统内部进行比较,越往基层图书馆(室),图书资金越没有保障,利用率也就越来越低。一般来说,区县图书馆每年有一定的图书专项经费,可以更新一批图书,所以能够保持一定的读者人次,而到街道、社区、行政村,往往是应付达标后,图书多少年都不会增加一本,因此要保持一定的读者人次就十分困难。再如,由于有机制和资金的保障,农村电影片源不断更新,电影放映在农村红红火火;而信息共享工程不仅内容单一,而且信息更新十分缓慢,因而几乎无人问津。还有,同样是文化活动室,或者是文化广场,有的由于有管理者或带头人领着一帮人经常活动,人气越来越旺,以致出现文化场馆供不应求的局面;而有的由于没人带着活动,结果越来越没人气,到最后文化场馆甚至完全成为一种摆设。
 
三、 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的几点思考
1. 提高领导干部和文化干部的思想认识
此次调查发现,公共文化设施不达标的情况在个别地方仍然存在,利用率不高的情况越往基层则越加明显,因没人管导致无法使用的情况在有些农村约占1/3的比例。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从主观上看,主要是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够。在很多领导干部的心目中,文化建设仍然是一种“虚功”,是一项“软任务”,是一件“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件。这可以从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一些地方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不管是百分制、千分制,或是万分制,文化建设的比重常常是1%、千分之十、万分之一百以下;二是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领导干部抓不抓文化工作也没关系,因为其他方面工作只要稍微做好一点,就可以将文化上失去的分数弥补上;三是与此相关联,很多乡镇街道文化站长常常是一身几职,当几个任务相冲突时,放弃的肯定是文化工作。因此,不管是解决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还是利用问题,首要的就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我们的领导干部和文化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同时要修改干部考核体系,提高文化建设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关于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文化投入、培养文化人才、加强党对文化的领导等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从而提高领导干部和文化干部的文化自觉,增强他们的文化压力,并将文化自觉和文化压力化为文化建设的动力。唯有如此,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才能实现“三好”,即建好、管好和用好的目标。
2.  改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一刀切的做法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都出台了很多关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如达标、评级等,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但是,由于这些达标、评级大多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因而出现一些地方“勉强建、无暇管、用不好”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一些基层干部特别是文化干部的积极性,而且造成了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的巨大浪费。当然,我们并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以进一步完善达标、评级等措施和工作。一是文化馆舍的面积要因地制宜。文化馆舍面积的确定既要考虑到人口多少,即人口多的面积标准就要高一点,人口少的面积标准就要低一点;又要考虑到经济发展程度,即经济发达地区面积标准应当高一点,经济落后地区的标准可以定低一点;此外,还要考虑地皮的紧张程度,即老城区的面积标准可以低一点,新区的面积标准可以高一点。否则,老城区为了面积达标,将文化馆舍迁到人口较少的边缘地带,就会影响了很多居民的使用,从而丧失达标评比的本来意义。二是文化馆舍的功能要有统有分。大的文化馆舍可以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承担一种功能;小的文化室则需要同时承担多种功能。对于文化馆舍究竟应当承担哪些功能,作为上级主管部门一方面要作出统一要求,另一方面要让基层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比如说,上级主管部门可以规定基层文化馆舍必须具备6项以上的功能,其中3项统一功能,如图书阅览、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另外的3项甚至更多项则由基层自主选择。由于文化管理部门规定的统一功能体现了共同需求,而基层自主选择功能体现了各地的特殊需求,因此每一个功能都会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将会大幅提高。三是文化活动场所的达标要内外兼顾。目前的达标、评级大多追求室内活动室的面积及其配套设施,但实际上,越是人口比较多而且比较集中的地方,广场作为文化活动的场所更为理想。因此,达标、评比不应当仅考虑室内文化馆舍,还应当将文化广场的面积和其他配套设施(如舞台、音响等设施)列入标准之中。由于广场从空间和管理上一般都是开放的,所以无论是广场健身活动还是广场文化活动,都会吸引众多的参与者和观看者。这也就是说,文化广场通常是一个投资少、利用率高的活动场所。四是文化展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现在有不少地方搞起了博物馆、民俗馆、史料陈列馆(室),由于展品的有限性,不可能经常添新,因此本地居民看的不可能很多,但我们可以将它与旅游结合起来,同样可以提高它们的利用率。这虽然不是直接为本地居民服务,但通过展品的开放,可以提高当地的文化形象,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3. 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根据调查,不同层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与运行存在着不同的困难与问题,为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公共文化设施,采取不同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一是实行专职人员管理。比如区县以上的公共文化设施,都配备了一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因此完全可以实行专业化的管理。二是委托管理,适当补贴。比如农村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由于面积小,内容少,事务不多,配备专职的村干部不太现实,村干部轮流值班又不利于明确管理责任,因而可以委托一些有文化兴趣或有文化专长的村民进行管理,每年可酌情给予一定的补贴。三是委托管理与授权经营相结合。比如说乡镇电影院就可以交由电影放映队管理,到自然村的电影放映当然也交由他们负责,然后根据放映的场次与电影队进行结算。几年来,农村电影放映效果很好,应当归功于这种机制。再如社区的棋牌室也可交一些下岗职工经营管理,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允许收取一定的服务费,销售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这样既可以解决个别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当然最主要的是可以解决社区干部人手不足,文化活动室无人开门、无人管理的问题。四是租赁经营与免费服务相结合。比如乡镇街道的培训室由于培训不是很多,平时可以出租给有关机构搞培训,但租赁之前必须签订协议,要求相关培训机构为本地居民每年提供一定场次的免费培训或免费讲座。这样,培训室就不会常年闲置,培训设施的功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4.  提供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新产品新项目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仅仅是文化活动的平台、空间,居民愿不愿意使用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关键要看它们能够承载什么内容、什么活动,因此能否提供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与项目就成为关键。一是要深入调查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设施建好了,提供什么样的书,开展什么样的活动,都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只有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才能提供合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才能吸引群众的眼球和注意力。此次调查发现,有些单位给农家书屋竟然赠送《桥梁设计》之类的专业书,有的一种书一赠就是十几本;还有文化下乡活动,群众基本上没有选择权,唱什么群众就听什么,演什么群众就看什么。如果不适合群众需要,群众自然要转向其他地方,寻求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和活动。二是文化产品、活动和项目一定要丰富多彩。现在人们的文化需求已经越来越多元化,所有人同阅一张报、同看一个频道、同观一种戏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现在,有的地方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虽然不低,但只是局限于一些小圈子,如棋牌室总是那一班人马,活动室总是那几个吹拉弹唱的,图书阅览室总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是要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发更多的文化项目。比如,图书结构合理,家庭教育、健康养生、生产技术、文学作品等都要购置一些;文化活动应当动静结合,既要有吹拉弹唱,又要有牌棋书画;文化项目应当主客结合,既要有可以主动参与的,如卡拉OK等,又要有观看欣赏的,如电影放映、文化展览等,这样才能将更多的人吸引过来。三是不断更新文化产品、活动和项目。再好的文化产品、活动和项目,也会有看厌的时候,而要始终保持公共文化设施对群众的吸引力,就必须及时更新文化产品、活动和项目。比如说图书,有条件的图书馆(室)每年要新上一定数量的图书;没有条件购置新书的,可以加强纵向横向联系,或者争得上级图书馆的支持,由上级图书馆以集体外借的方式帮助更新图书;或者与其他地方的图书馆(室)进行合作,彼此交流图书以达到更新图书的目的。文化活动、文化项目的更新,可以通过建立新节目奖励制度,或者举办文化竞赛活动等措施,促进相关文化机构或者群众自发的文化组织不断编排新节目、设计新活动、推出新项目。
5.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设施建成后,日常的管理和运行,内容的开发与提供,都离不开人,离不开文化管理者,离不开文化人才。而从我们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市级文化人才人数相对较多,素质相对比较高;而到区县一级,面临的主要是文化人才素质不高的问题,但也有些地方存在着数量不足的问题;乡镇街道以下,文化人才的素质与数量均存在着问题,但首先是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谈到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当务之急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加强基层文化管理队伍建设。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不仅如此,还要尽快解决文化干部特别是文化站长的兼职问题,让他们充分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搞好地方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二是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严重缺人,建立一支十分稳定的文化人才队伍目前还不现实。为弥补基层公共文化人才的严重不足,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一些退休的教育和文化工作者的余热。教育和文化工作者退休后,由于工作的原因对文化都有一定的感情,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些身体好且有一定奉献精神的同志,让他们参与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我们还应当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在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实习的要求,且实习经历现在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砝码,因此可以招募一些有文化特长的大学生志愿者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有了这些志愿者,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的文化设施管起来,就可以把所有文化设施的大门打开,就可以让所有的文化设施更好地运转起来。三是大力培养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和培育民间文化团体。必须承认,目前政府大量的精力不得不放在经济工作和民生工作上,即使有了专职的文化站长,还无法解决一切文化问题,还无法承担如此繁重的文化工作,因此必须借助社会力量来开展文化工作,特别是要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支持他们去带动和影响群众,组织民间文化团体。由于民间组织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自治性,如果政府再给予适当的扶持与鼓励,民间文化团体就能正常开展活动,文化设施的使用自然也就不成问题。
6.  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有关文化建设的报道大量增加,可以看出,各地的文化投入较过去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如下事实:一是这些报道仅是部分地区,而不能代表所有地区;二是近几年来,大部分资金主要投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或者只是投在与文化沾点边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如文化广场等);三是很大一部分都投在文化产业上,而不是投在文化事业上。因此,在很多地方,文化投入虽然大幅增长,但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要的资金仍显紧张。比如说:区县举办一些规模较大的活动,经费从何而来?乡镇街道文化站站长分身无术需要找人帮忙时,报酬从何而来?“农家书屋”委托村民管理,补贴从何而来?图书馆(室)一次性投入建成后,图书更新的费用从何而来?文化站(室)验收达标,后期的维护费用从何而来?……而这些都是影响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的重要因素。可现在很多地方的情况是,领导都知道这些问题,但因财政比较紧张,平时一般都不会首先考虑它们,只有遇到上面的文化检查,或是要举办什么大的文化活动时,区县、乡镇街道的主要领导才会批一点经费。遇上一些不太重视文化的领导干部,即使遇上检查验收、达标评比,经费可能都不会给。这种看领导的脸色办事,或者说是跟在领导后面“要钱办事”的机制严重地影响着广大文化干部的积极性。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首先要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然后在总的文化投入中,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比例,最后再根据这个比例计算出每年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的数量。有了这个正常的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文化干部一方面可以量体裁衣,制定和落实好每一年的文化工作计划;同时又可以从长计议,制定并一步步实现长远的文化发展规划。
 
执笔: 郭榛树 刘妙雄


点击量: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