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栏目面包屑:信息中心 > 调研报告 > 2012调研报告 >
栏目名称与栏目拼音与栏目链接:2012调研报告 与 2012diaoyanbaogao 与 https://www.njculture.nethttps://www.njculture.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217
父栏目名称与链接:调研报告 与 https://www.njculture.nethttps://www.njculture.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166
标题: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6-10-17 11:37:34
描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级战略性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地位。然...
来源:
缩略图地址:
组图列表:
内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级战略性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地位。然而,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企业主体而言,其发展长期受到融资难等瓶颈问题的制约,通过对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举措与经验进行总结、回顾,深入分析南京文化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构建适合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对加快南京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
 
一、 金融信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通过建立银行与政府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对文化产业相关政府融资平台的政策支持,改善对各类文化企业的融资服务等方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全方位支持。据人民银行统计,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76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61.6%,比上年末提高39.1个百分点,余额、增速均创历史新高。工、农、中、建、交行五大商业银行更是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11年9月末,五大商业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为2000亿元。其中,工行2011年文化产业新增贷款232亿元,同比增幅达17.71%,中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也较2009年初增长55%。
1. 政策频出
各主管部门整合优势力量,加强协调配合,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在改善文化企业融资环境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09年,人行营管部多次联合北京市委宣传部、发改委、文化局、旅游局、广电局、财政局、银监局、金融局等部门探讨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等。2009年7月,人行营管部联合北京银监局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首都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首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3月,人民银行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实现全面对接。2010年10月,文化部、中国工商银行联合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的通知》。2010年12月,保监会与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保险业支持和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进程,并确定演艺活动财产保险、艺术品综合保险、文化企业知识产权侵权保险等11个险种为首批试点险种。
2. 合作增多
2010年3月,文化部与中国工商银行签订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工商银行将对国家级文化产业集团及其产业项目、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和项目、符合十大门类的文化企业和项目等提供优先金融支持。中国银行与新闻出版总署签订了“支持新闻出版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2009年以来,国开行先后与新闻出版总署、河南省、上海市、安徽省、青海省、甘肃省、西安市、天津市、成都市签订文化产业合作备忘录,意向合作额度达1400亿元。成功运作了上海世博文化中心、迪士尼、东方传媒综合授信、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陕西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电广传媒广电网整合、深圳华强主题公园等一系列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并发起了我国第一个文化领域产业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此外,国开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在未来5年,国开行将对该集团贷款100亿元,涉及产业投资、跨地域合作、新媒体发展、文化品牌上市及服务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银行业通过与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为文化企业提供了贷款融资,还在尝试推动重点文化企业整合并购、上市、“走出去”和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等方面探索出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3. 服务增强
针对部分文化企业缺少固定资产抵押品,但却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实际,部分银行以“信贷政策产品化”思路为导向,逐步开展了以版权质押为核心、辅助以专业担保的方式向文化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创新文化金融服务产品:一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各家银行针对文化企业开展信贷创新,并就单个创新产品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总结创新机理,提供创新思路。如北京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意贷”文化企业贷款;交通银行“展业通”知识产权质押、商标权与专利权担保以及文化企业版权担保贷款等。二是通过举行商业银行、相关企业的现场座谈,进行电话访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新情况的调研和推广活动,有效破解文化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三是分析总结金融支持案例。2008年初招商银行为《集结号》剧组提供了5000万元无担保贷款,开影视业无担保贷款之先河。民生银行首创“电视剧导演融资新模式”,可为张国立、赵宝刚、胡玫等23名大牌导演提供无抵押个人贷款,用于导演创意、立项或合作电视剧项目投资,授信额度可达拟拍摄电视剧总投资额的50%。北京银行为华谊兄弟发放的1亿元贷款作为首笔电视剧打包贷款,有效辅助了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点燃了民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上海浦发银行为上海现代舞中心新上马的芭蕾舞剧融资2000多万。来自上海银监局的一项统计数字表明,截至2011年4月末,上海中资银行文化企业贷款余额为199.45亿元,同比增加101.4亿元,增长103.4%;文化领域贷款余额160.97亿元,同比多增85.99亿元,增长114.68%。
 
二、 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略,参见《2011年南京市文化发展总报告》)
三、 金融支持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原因
近年来,南京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资金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服务内容由过去单一贷款拓宽到理财、结算、资信调查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11月,全市文化产业贷款余额22.13亿元,同比增长18.65%以上。但是,从总体看,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依然较低,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愿望、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均无法与文化产业的需求高效对接,对接过程依然步履维艰。
一是文化产业贷款总量偏小。从占比看,2011年文化产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仅0.18%,远低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增速看,文化产业贷款近5年年均增长3.73%,低于GDP增加值增速10.17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长水平约12.58个百分点。从供需对比看,2011年全市文化项目融资需求15.49亿元,其中贷款需求达12.75亿元,而近两年文化产业贷款年均增加额不到3.48亿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供需存在较大缺口。
二是金融业支持方式单一。当前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还是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信贷方式,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以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方面仍显不足,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产品不多。南京动漫企业曾抱着《沧海桑田》、《马可波罗》等国外较为看好的原创作品,而走上传统抵押房产的担保融资方式。从南京文化企业融资结构看,仍然过于依赖贷款,占比达到85.82%,而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和理财产品等直接融资仅占14.18%。
三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从贷款对象看,对“不差钱”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各银行比较偏爱,而忽视了绝大多数真正需要投资的中小文化企业。另外,文化产业基金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各类投融资机构“稳健”的投资策略决定了中小文化企业贷款满足率偏低。从领域看,主要支持广播影视、印刷出版等传统领域,而动漫、数字媒体等新兴业态急需资金但资金得不到满足,全市文化产业贷款中,广播影视和印刷出版业贷款占比接近88.74%。 近几年来,部分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融资热情有所提升,但其融资对象限定为大型文化企业或文化名人,同样要求提供固定资产抵押。
形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自身的特殊性。文化产业主要是一种服务形式,文化产业形成过程、产品生产以及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高风险投资行业,其产出多是图形、影像、文字等产品,与多年以来银行业现有的、通行的服务于传统产业、重视有形固定资产的资产融资方式有着较大区别,投资风险无疑加大了文化产业融资的难度。
二是文化企业发展的“轻资产”特性。文化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管理制度往往不够健全,大多尚未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先天不足”问题普遍存在,同时固定资产较少,以知识产权、版权和收费权等无形资产为主的资产结构轻型化特点,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等,导致文化企业信用等级往往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是金融机构的制度特性。文化产业的智力和知识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标准难以确定,商誉、声望、知名度和核心产品等无形资产难以评估,未来的运营收益也很难预期,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融资难度。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中小企业融资原本就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融资操作上比较“麻烦”,其中的风险识别也需要再创新。
四是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沟通不畅。文化企业融资信息与金融服务之间无法实现快速对接,是制约金融助推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与金融服务依然属于“两张皮”,一方面,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文化企业时,面临着企业点多面广,信息分散、风险和成本较高的实际问题,虽有服务中小文化企业的美好愿望,但寻找合适服务对象所带来的成本导致金融机构实际操作依然束手束脚。另一方面,众多中小文化企业为寻找发展资金而犯愁,到处寻觅金融服务,但成效并不显著。
 
四、 建立健全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思考
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产业、企业和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健全的投融资体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国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多得益于成熟多元的资本市场体系和雄厚的资金支持。根据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内先进地区的做法与经验,解决的关键是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地位,重构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加大金融财税配套扶持,促进其高效融资。
1. 加强支撑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释放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尽力使文化产业在与其他产业门类吸收资金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确立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的宣传导向,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文化产业。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全面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对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对设在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内并经有关部门确认属于高新技术的文化企业,按高新技术企业标准享受国家“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总部落户南京,给予总部统一纳税的总部经济政策;鼓励社会法人和各界人士捐资新建各类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项目,提高原公益性捐赠在年度纳税所得额内3%的扣除标准;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向经国家有关部门登记确认的非关联重点文化项目实施捐赠,按照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的一定比例享受税前扣除等;鼓励知识产权、创意成果转让,经文化产权交易所鉴定的文化创意成果,参照科技企业技术转让合同政策免交营业税。进一步放开市场、放宽准入、创新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2. 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资金杠杆作用
一是在对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项目进行补贴的基础上,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文化渠道建设、文化孵化平台、金融保险、投资基金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大对文化产业链中间环节的支持力度,实现对文化产业关键发展路径的政策引导作用,吸引更多机构和投资人共同创造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二是以“拨改投”的模式将一部分政府投入逐步转化为投资基金,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支持文化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社会资本参与组建文化小贷公司。同时,通过完善资金的进入、转让和退出机制,增强资本的循环使用效率。三是成立文化担保公司、文化小贷公司。设立中小文化企业担保风险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文化担保公司对于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可能产生的风险补偿。文化担保公司要针对文化产业的特性,创新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担保方式,研究文化企业的专利权、版权和收费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方法,创新以专利权、版权和收费权等无形资产为核心质押物,同时接收传统资产质押物,法人无限责任等组合反担保措施;创新对文化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侧重对企业实际现金流和非财务信息的考察,重点关注文化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团队和职业品行等多方面因素,积极发展新型融资担保、审批模式。
3. 鼓励金融、保险部门积极创新金融、保险模式,为文化企业提供多层次的投融资选择一是鼓励各文化企业、专业协会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不断创新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对于成熟期、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优先考虑信贷发放;对于具有稳定的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采用以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形式来发放贷款;对于以演艺、展览、动漫、游戏等为主营业务的文化企业,从事出版内容的采集、加工、制作、存储和出版物物流、印刷复制的出版类文化企业,以及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传输、集成和电影放映等相关设备的企业,可考虑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对重点文化项目给予金融支持的金融部门按照新增文化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风险补贴。二是探索开展文化保险业务。在文化产品保险试点初期,加强与保险部门的合作,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险、艺术品综合保险、文化活动公共安全综合保险、演艺人员意外和健康保险、动漫游戏企业关键人员意外和健康保险等文化产业专属产品的研发,探索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新型保险模式。
4. 建立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平台作用作为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服务机构,文化产权交易所一边连接着银行、保险、风投、担保、再担保、投行等投融资机构,可以充分发挥整合社会资本的作用;另一边又连接着影视公司、出版社、传媒等文化艺术机构和企业,集文化产业投融资信息交流、政策对外发布、金融业务在线办理、金融品种发布、项目咨询投资、文化产权登记托管交易、行业知识普及等服务于一体。按照国家规范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展的有关要求,加快江苏紫金文化产权交易所和南京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建设。一是推动国有文化产权进场交易。市属国有企业文化产权(资产)转让或租赁,行政事业单位文化产权(资产)和市政公共文化资源的有偿转让或租赁,除经市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批准免予进场的交易外,必须通过文交所进行交易;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文化产权(资产),除在同一授权经营机构或企业集团内发生产权变动,或经市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批准免予进场的交易外,必须通过文交所进行交易。二是鼓励民营文化产权进场交易,全面调动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聚合大量独具慧眼的专业投资者,充分发掘文化创意的市场价值,衔接创意制作、内容运营、衍生产品开发等环节,促进文化创意的深度开发和品牌塑造,成倍放大文化产品的收益率和知名度,为各类文化企业和金融资本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与合作的桥梁。
5. 引导成立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促进文化企业搭上资本快车
南京市文化企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类风险资本的支持。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在促进企业规范运作、资源整合、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很多的作用。国内陆续成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都是借鉴成熟资本市场“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由发起人定向募集,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基金资产。如深圳200亿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国影视出版产业投资基金50亿、南京文化旅游产业基金30亿、江苏紫金文化发展投资基金20亿等无一例外都是由财政出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推动文化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南京市在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财政注资引导,成立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资本的推动作用。一是发挥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创新的推进器作用。在发挥风险资本市场为文化产业筹措资金的浅层次功能基础上,更应该发挥风险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创新的资源整合和创意优化的深层次功能。二是资本市场的规范、监督作用可提高文化企业生存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要想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必须具备规范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财务信息、管理制度等,同时保证企业运营的公开透明,及时将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项向市场披露。这种“被规范”对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一个规范运作的体系能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起到监督和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序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并降低企业偏离战略目标发展的可能性。三是资本市场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经营的后盾。品牌是市场经济的入场券,品牌培育是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动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成功的文化企业均通过资本市场塑造自主品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阿里巴巴、百度等创新型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才实现了最终的飞跃。四是资本市场为文化产业整合提供有效平台。资本市场最根本的功能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国际上很多文化巨无霸企业如新闻集团、时代华纳、迪士尼等无不是通过多次购并后形成和巩固其行业垄断地位。南京文化企业也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工具,打破地域、行业和部门的界限实现纵向和横向的市场化扩张,打造一批资产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领域龙头企业。
6. 加快文化金融服务人才培养,不断适应文化企业发展壮大需求
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将“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作为一项重要决定,提出“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南京文化大发展就要按照“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的要求打造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要加强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南京文化人才的培养要借助本土大专院校资源优势、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品牌优势、紫金文化产权交易所实践基地优势,以培养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目标,采用理论学习、专家讲座、实战运作的方式,形成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养相结合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对金融保险机构开展培训。针对文化企业特点开设动漫、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业务培训模块,让金融、保险等机构更加了解文化企业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金融保险支持方案。三是加强文化政策宣传。加大对文化发展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向社会广泛宣传文化发展对各类资本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各类资本的注意力,提高参与积极性。鼓励社会法人和各界人士捐资新建各类文化项目,针对重点文化项目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捐赠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营造社会资本回馈社会、文化兴国再现自身价值的文化氛围。
总之,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产业发展软环境的培育需要时间积累,更需要全方位的支持配合,南京市要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多方引资为辅助、风险投资为促进”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进一步促进文化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竞争能力显著提升,跻身全国文化产业第一方阵。
 
课题组成员: 孔利 金明 诸敏
边晓红 刘明 汲智 


点击量: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