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栏目面包屑:文化人才 >
栏目名称与栏目拼音与栏目链接:文化人才 与 wenhuarencai 与 https://www.njculture.nethttps://www.njculture.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26
父栏目名称与链接: 与
标题:属于南京店力的工作室品牌
时间:2016-10-24 16:40:55
描述:陈德风(左)参加最美创业创新人物电视录制陈徳风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07年10月创建,2008年11月国家电网公司正式授牌。在陈徳风的带领下,这...
来源:
缩略图地址:http://www.njculture.net/uploadfile/2016/1024/20161024044421787.png
组图列表:
内容:
陈德风(左)参加最美创业创新人物电视录制
“陈徳风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07年10月创建,2008年11月国家电网公司正式授牌。在陈徳风的带领下,这支精英团队,肩负着南京地区大量35千伏及以上电缆工程施工、抢修的工作重任,被称作“光明的使者”。
 
引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从来都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创造价值、实现自我,从人类步入文明的那一刻起,劳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劳模,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在这个科技制胜的年代,成为永远的领跑者。
    2014年6月,就在夏天的酷暑即将笼罩整个城市的时候,一项事关迎峰渡夏、青奥电源保障的重大工程送电了!作为2014年青奥会重点电源保障点,宁海路、上海路变电站承担着五台山比赛场馆保电的重要使命,是市政府关注的重点青奥项目。
    为了给青奥场馆及南京主城区提供可靠电源,南京苏逸公司劳模陈徳风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完成了宁海路变电站至上海路变电站、古平岗变电站、鼓楼变电站双回路电缆敷设工程,为该区域安全可靠供电提供了保障,确保了南京该区域迎峰度夏及青奥会场馆供电奠定稳定基础。
    在南京电力人的眼中,劳模,意味着“光”,是一种能照亮黑夜,鼓舞人心的希望之光。而在陈徳风的眼中,劳模,意味着“责任”,是一种将光明带给千家万户,确保全市人民安全用电的责任。怀揣着这样的责任,陈徳风带领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南京人民送去光明。
 
====
(与时俱进)
技术与知识交替更新
 
    “陈徳风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个年龄跨度极大的团队,工作室成员有50后的老师傅也有80后的新员工,他们有着不同的工作基础和专业背景,但都面临着要完成高电压电缆敷设和安装的艰巨任务,也都面临着高压电缆应用领域技术知识不断革新的现状。如何使这个团队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局面,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
    1986年,陈德风刚从部队退伍到南京供电公司的时候,对电缆完全是个门外汉,连最基本的爬杆都完成不好,但凭着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陈徳风从未停止学习和探索的脚步。
    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亦在坚持,凭借着对事业的坚守之心,陈徳风狠下苦功,自学电力基础知识,先后参加了电缆高级工、技师等培训班,遇到不明白的查资料、翻手册,并虚心向周围老师傅和同志请教。经过不懈的努力,陈徳风现已成长为国网公司技能专家,江苏省电力公司电缆技能首席专家,并带领他的团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从一个连电路图都搞不清楚的“门外汉”到全国范围内电力电缆技能专家,陈徳风的成长经历,成为工作室所有成员的示范。他们时刻提醒自己: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
(系统学习)
打造工作室品牌
 
    陈德风的团队学习一直是保持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支队伍经久不衰,永保战斗力的源泉和动力。作为整个团队的核心人物,陈德风常常为刚进班组的年轻人制定学习计划,手把手传授他们操作技能和要领。
    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到一名高级技师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陈徳风劳模创新工作室却在短短数年内先后培养了8名技师、4名高级技师。
    除了师傅手把手的传授,近年来工作室还创造了“首席技师讲堂”、“互为师徒”、“新老手拉手”、“集体会诊找‘病灶’”以及“头脑风暴法”与“系统思考”等生动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建立了学习制度、攻关流程、互学机制、创新步骤以及课题开发等制度和机制。通过实施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室”形成了自己的团队精神:“雷厉风行,敢打硬拼;善于协作,团结和谐;精益求精,攻难克坚”。并在电网建设中塑造出一支高素质、能打硬仗的铁军形象,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在电缆施工领域塑造了一块响当当的劳模品牌。
 
====
(创新与改变)
电力施工也可以定制
 
  “陈徳风劳模工作室”运行几年来,在迎峰度夏,电网建设等工作中,攻坚克难,勇于创新,胜利完成220kv梅钢、化工园、码头变、安品街、莫愁变等一批南京市重点电缆工程,确保了每年迎峰度夏和青奥会保电工作的急需。
  在220千伏西二通道码头变电缆工程中,施工团队遇到了较多难题。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和绿化迁移等困难重重。
  面对难题,陈徳风带领工作室成员打破常规施工办法,创新施工工艺,在施工中综合应用了电缆沟、电缆隧道、拉管、排管、顶管、桥架、盾构等多种工程技术施工方法与手段,根据沿线地质条件特点,从环保角度考虑,量身定做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少道路开挖。施工首次采用大截面电缆拉管新工艺,全程15处采用拉管技术,解决了4项高电压大截面电缆拉管敷设关键技术难题,提高了4倍工效,有效保证了电缆受拉强度和敷设质量,为拉管敷设长距离、大截面电缆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电缆施工工程中,陈徳风带领工作室成员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改造施工方案,组织成立课题攻关小组,先后研发和解决了诸如电缆隧道固定构件、电缆滑轮构件、小型电缆终端构件、电缆水面敷设刹车装置、电缆桥箱敷设伸缩节等18项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电缆弯道敷设滑轮组、电缆蛇形敷设打弯器、电缆专用固定夹具、大截面单芯电缆中间接头的支架、电缆伸缩装置、拉管管口密封装置等器具,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明专利3项。
  这些发明创造,极大地缩短了工程工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成本。以大截面电缆打弯机为例,目前已在电缆工程施工中广泛应用,与传统电缆打弯工艺相比,不但保证了电缆安装质量,而且提高电缆敷设效率3倍以上,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350余万元。其创新成果也为系统内外单位、用户和生产厂家解决了众多施工工艺难题,为多家企业节省开支3000多万元。
 
 
 

点击量: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