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栏目面包屑:文化人才 >
栏目名称与栏目拼音与栏目链接:文化人才 与 wenhuarencai 与 https://www.njculture.nethttps://www.njculture.net/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26
父栏目名称与链接: 与
标题:张苗藏在葫芦里的那些话
时间:2016-10-24 17:10:22
描述:文/夏凉引言:这并不是一个沉重的故事,采访完张苗,我觉得,非遗并不应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甚至是一个可以用曾经被人调侃的那句你的梦...
来源:
缩略图地址:http://www.njculture.net/uploadfile/2016/1024/20161024051319548.png
组图列表:
内容:
文/夏凉
 

引言:
这并不是一个沉重的故事,采访完张苗,我觉得,“非遗”并不应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这甚至是一个可以用曾经被人调侃的那句“你的梦想是什么”概括的故事。一个退休的老人,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受到母亲的指引,他开始“画葫芦”,画了祥云画牡丹,后来又画了南京的城墙,画了南大校庆,画了青奥赛事……
后来,因为“画葫芦”他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因为“画葫芦”他甚至见到了前总理吴仪和奥委会主席罗格——但这却不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故事的开始,就与这个词无关,他不过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现在,他收了一个好徒弟,对于“画葫芦”这件事,新一代传承人也对记者说“我只想安安静静的画画”。
=====
“不要把非遗当成生意做”
张苗今年70岁了,但说起“画葫芦”却退休后的事情。高中毕业后,张苗被分配到农场。做过教师、公会工作,1995年,张苗退休了。“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总说团结协作,我这辈子也一直遵守着这样的准则,退休之后觉得,希望尝试一个人来独立做一件事情,看看我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张苗认为,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文化底蕴很深厚,但是外地游客从南京能带走的只有盐水鸭和雨花石,谈起创作的初衷张苗说:“我在葫芦上画彩绘,也是想要把南京的特色留在葫芦上,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也能成为南京独有的手工艺术品。”
“葫芦”谐音“福禄”百姓一直把葫芦视为吉祥物。古代人,在葫芦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葫芦上刻画和装饰的艺术,被成为“葫艺”。葫芦画便是通过在葫芦这一吉祥物载体进行艺术创作来表达富贵平安、福寿延年、多子多福等美好祝愿。葫芦有特殊的体质,美妙的色泽,因此可以制成观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和工艺品。加之老熟的葫芦不易损坏,可以代传,因此,葫芦画深受百姓的喜爱。然而葫芦彩绘艺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形成独立、稳定的门类,几乎失传。
在甘熙故居,常有导游带着游客来参观张苗的工作室,他也总是停下手中的活,站起来笑眯眯的打招呼,“看得多,买的少”是民间艺人普遍的声音,张老却觉得“看看也不错”,就在我采访时,有游客摸着一个绘有南京城墙的葫芦问价,又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花样,是怎么设计的,怎么画上去的,张老都兴致勃勃的回答,最后,游客买走了城墙葫芦,张老回头告诉我:“不能把这个当成生意做啊。”
=======
“我不为收徒弟设门槛”
“我对传承这件事很乐观。”张苗笑着对记者说这句话时,正坐在甘熙故居的工作室里,冬日的阳光透过了有些昏暗的玻璃射进来,他拿着毛笔,在葫芦上描绘着祥云的模样:“好的东西自然会得以传承,如果有些东西消失了,可能它真的不合适这个时代了。”
张苗在采访中,反复告诉记者一句话:“我对与收徒弟这件事,从不设立门槛。”他认为,非遗的传承必然会有很多的阻碍,毕竟这是一个太“有意思”的时代,“所以我从来对我的徒弟说,我对你们没有门槛,这是我们相互学习的过程。”
在张苗的葫芦彩绘上,最常见的一样图案,便是祥云,祥云色彩或单一或斑斓。张苗说:“葫芦本身就是土黄色,在本色上画祥云,要考虑到吸收中国建筑藻井上的祥云颜色,红、黄、蓝、绿、白来代表五色祥云。”祥云图案,也在绘制过程中最困难的一环,要每一层祥云相互连接,但毫无覆盖,要求手稳、眼细、全神贯注。“等我的徒弟能把祥云画的和我的作品毫无二致,就可以出师啦!”张苗如是说。
张萌萌跟随张苗学习葫艺已经三年了,当年张苗刚决定要开始“画葫芦”时,南京并没有现成的老葫芦售卖,他去南通拜师,也带回了葫芦种子,恰巧借了张萌萌祖父家的院子来栽培,但这段往事,直到两人成为师徒一年多之后才被聊起。
张苗很是感叹:“甘家大院里,大家都知道我收了个好徒弟!”这个88年的姑娘性格内敛,对于“葫艺”却有一份执着的坚持:“家里人很支持,师傅对我也有耐心,这是我能够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相对于其他的工作,我只想安静的画画。”
天色将晚的时候,和师傅打过招呼后,张萌萌有事先离开,张苗站起来,笑着目送她走出了工作室。这样的礼貌让我突然很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感动,给了张萌萌更多坚持的力量吧。
 
=======
“老葫芦”也说新故事
在创作葫芦彩绘的过程中,颜料的选择一度成为一个难题。最开始张苗是采用国画颜料,但由于国画颜料的水溶性质,张苗给葫芦涂上底色后,就无法再上别的颜色了,因为颜色之间自相融合,画面变得一塌糊涂。后来经过几番试验之后,张苗发现丙烯颜料非常符合他对于作画的要求。“丙烯可以直接用水调,干了以后也不怕水,颜色丰满,表现力丰富,又牢固。用这样的颜料,葫芦不会坏,我的画也可以跟着走”张苗说。
张苗的葫芦彩绘,主要体现都是传统文化中吉祥文化,但也开始创新,例如以南京城门为主题的葫芦上描绘了南京的十五座新旧城门,还写着关于城门的童谣,朵朵祥云点缀其间,精致优美。
在葫芦画上反映重大活动,也是张苗的一项独创。张苗曾将“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的图案与会徽画在了葫芦上;为庆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邀请赛”在南京举办,张苗既在葫芦上画出棋盘,又将自创的一首词《棋赛》工整清秀地书写在葫芦上;为喜庆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张苗又在一只大葫芦上画出南农大主楼、校徽,写出南农大的校训与贺词,让这件彩绘葫芦成为独具艺术魅力的校庆纪念品。
2014年8月,因为手绘的青奥系列主题葫芦大放异彩,甚至引来了国家奥委会名誉主席罗格的参观。
 
(记者手记)
适应市场要创新
每一个工作日,张苗都坐在这个小小的工作室里,描描画画,在靠近院子的窗棱上,张苗贴了张写着“打卡”的小纸条——甘熙故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们提供了免费的工作室,但要求像民间艺人们每天三次打卡,张老年纪大了,常常会忘记。
甘熙故居此举,是为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商业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打卡很有效的将他们的时间集中于此地,也避免了一些商人为了免费工作室而伪造非遗认证的可能,但却也给非遗继承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张老家在浦口,可是女儿为了便于张老创作,只能在甘熙故居附近为他租了一套房子。而张萌萌也因为交通不便,每日在家创作,遇到了问题,才来与张老交流。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机器葫芦刻画,虽然这样的葫芦最大限度满足了市场需求,但手工制作葫芦彩绘却难以取代。这是因为其中少了一份“神气”。中国手工艺之所以迷人,那是因为透着作者的精气神在里面。
在张苗的展示柜里放着一个牡丹花团的葫芦彩绘,牡丹尽放,生动美丽。问起才知这是张苗母亲生前的作品。“很多客人想买这个葫芦,但是我都说不卖。”张苗看着这是葫芦眼含深情,那是一份无法言说的情感。
就如同他说的这些葫芦之中是透着精气神的一般,那只葫芦潜藏了一份儿子对于母亲的眷恋。节奏再快的现代生活也许就在一个“情”字前面也要不由自主的慢下来,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为我们营造的一方净土。
 
 

点击量:
底部